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 《增材制造领域的新突破——金属构筑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8日 11:51

报告题目:增材制造领域的新突破——金属构筑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时间:2018年9月20日(周四)09:00

地点:东校区国家工程中心会议室320

报告人:孙明月

报告人简介:

孙明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殊钢与大锻件热加工过程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首席专家。现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大锻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2017年入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副院士。当前主持各类重点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7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内容简介:

大型锻件是当前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领域的核心部件,其制造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重大工程对大锻件高品质要求相悖的是,锻件尺寸越大,内部的组织和缺陷问题越严重,均质化程度越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上大锻件采取“以大制大”的手段制造,即先做大铸锭再制造大锻件。由于金属凝固存在尺寸效应,规格越大的铸锭偏析、疏松等缺陷越严重,导致锻件的均质性越差,严重影响材料使役性能,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变革性技术,解决大锻件宏观偏析等缺陷,实现均质化制备。受建筑领域启发,中科院金属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一种全新的材料加工技术:金属构筑成形技术,这项技术是将多块均质化基材经表面处理、堆垛组坯、真空封装后,在高温下实施大变形,充分愈合并消除界面,实现“无痕连接”。其核心思想是“基元构筑,以小制大”,这是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大构件制造领域原始创新。通过5年来的基础与工程化研究,目前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已在水电工程转轮主轴、特高压输电塔环等产品上应用,并正在承担一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望解决舰船、快堆、燃机、航天等战略性装备核心部件制造的卡脖子难题。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