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燕大

2019年10月25日

【中国科学报】从人才培养视角看地方高校发展

燕山大学 赵丁选

地方高校要深入梳理过去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乃至制约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也要进行持续改革。

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压缩总体课程学分,调整课程设置和学分比重,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其次,要改革学生评价和激励方式。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我国2500多所大学中,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尤其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政策、资源等诸多因素,较之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呈现出整体实力较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

因此,在我国综合改革方兴未艾、“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尤其需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但在此之前,地方高校首先要对时代背景有一个清晰且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自身发展定位。

时代背景与地方高校发展定位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深刻转型。世界正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加速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以预期,我国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必然随之改变,人才成长方式也会与过去不同。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今后二三十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向长远未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他们应具备怎样的价值观和能力、知识结构?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当今时代,大国科技竞争空前加剧。尽管我国近年来很多上天入海等高科技取得了很大突破,但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高校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当今时代,全球化遭遇逆流。在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形势下,党中央进一步加快开放的决策既是中国发展的宝贵机遇,也是中国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发展从过去的融入世界到今后的引领世界,所需要的骨干人才不仅要关心中国,也要关心世界;不仅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全球;不仅要研究行业和区域,也要关注社会和市场。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无疑是对中国大学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它们正深度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人类思维模式和学术组织形式,有可能直接冲击教育界现有领跑者的优势地位,催生全球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要作深刻剖析,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

以燕山大学为例,它坐落于河北省,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在重型机械、亚稳材料等领域具有深厚办学积淀和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要求有远见、有担当、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并引领区域和行业的未来发展潮流,能够走在区域创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能够满足河北省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远需要。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四大挑战

新时代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地方高校难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如何在大背景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偏重于眼前、身边和当下的一些具体问题,对行业和区域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今后几十年有关领域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意或不敢投入。

二是如何在社会深刻转型的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规律。

最近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大众化,开始了普及化进程。在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评价,直接的、量化的、功利的东西多了,大学本身和大学培养的人才自身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同时,社会的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人的成长路径也较之过去有了显著变化。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学生在理想追求、价值观念、胸怀视野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在工具性知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怎样培养非功利心的人,如何帮助学生提升未来成长最重要的价值和能力,避免人生目标的功利化、世俗化,是地方高校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三是如何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方面有所突破。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一步加速,国家科技发展从跟跑到引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将大大增加,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再靠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行不通。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同质化要求较多,学生质量“均值”虽然不低,但“方差”较小,教育趋同性强,培养模式对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

四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来自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训练。但是,我们很多课程和环节仍然过于关注知识的完整性,而不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水课太多”“照本宣科太多”。这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耽误了能力培养,又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几种改革途径

当今时代,地方高校要深入梳理过去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遵循其中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于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乃至制约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也要进行持续改革。

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压缩总体课程学分,调整课程设置和学分比重,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很多地方高校的生师比相较于“双一流”大学有相当差距,甚至高于所要求的合格限18:1,但本科生学分总数却较高。这就导致地方高校部分专任教师的授课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年轻教师,既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也要完成科研任务,还要担任研究生导师、学生班主任,完成各类检查、评估工作等,势必会造成没有足够精力完成所有工作,即使完成也难以保证质量。

压缩总体课程学分,调整课程设置和学分比重,有助于深入落实“四个回归”,解决一部分教师负担沉重、忙于上课的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乃至科研反哺教学。

同时,地方高校还应配套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设置一批双学位和辅修学位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顺应教育技术的发展形势,整合现有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云平台,如网上课堂、网上实验室;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等。

其次,要改革学生评价和激励方式。

具体来讲,就是确立基于大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协同发展的评价理念,将评价体系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激发他们学会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突出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法,将最终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有机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将评价与激励有效结合。

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实现全方位育人。

针对当前学生对网络依赖性逐渐增强的特点,地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因势利导”。比如,燕山大学借助河北省高校易班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网络思政工作中心的双重身份,结合易班和今日校园的共建模式,把易班逐步打造成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学生获取专业知识、获得校园服务的新平台。

总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对辩证统一关系,地方高校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作者系燕山大学校长,本报记者王之康、通讯员刘蕊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19-10-23第4版观点)

分享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