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2021年04月26日

推动跨学科协作!这所“一流大学”发布重要指南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4月19日,四川大学在华西校区召开医工融合推进及项目指南发布会。校长李言荣,魏于全院士、王琪院士,副校长张林,学校医学、工学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教师,以及来自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界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林在致辞中表示,四川大学医工融合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1月学校在“创新2035”先导计划中明确提出未来医学港湾计划。本次会议的举行是落实“创新2035”先导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宣讲学校医工融合政策,发布医工融合重点项目指南,汇聚政产学研用的创新资源,推动跨学科的科研协作,促进医工融合发展,对推进华西医学整体率先迈入世界一流和全面加快建设学校“两个伟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林为医工融合“三中心一平台”授牌,为医学交叉学科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魏于全院士、王琪院士颁发聘书。

王琪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医工融合是川大的特色和优势,为川大的医学和工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四川大学大力推进医工融合,聚焦创新药物、先进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构建独具特色、引领实践的“医学+”学科群,以及医工融合“三中心一平台”,这将为健康四川建设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会上,华西医学中心学科建设部部长成果教授解读了四川大学医工融合政策,汇报医工融合建设进展,发布医工融合“三中心一平台”的重点项目。此次共发布重点项目16项,主要涉及疾病的智能预警及预测干预研究、脑科学与类脑计算研究、活性组织工程支架研制及产品开发、新型智能医用凝胶研制及产品开发、新型生物医用原材料及相关诊疗器械的研发、高端放疗计划系统研发、肺结节/肺癌全周期智能诊疗产品研发、基于新型磁性复合材料的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等领域,由学校引导基金、医院配套资金和企业天使基金等共同投入经费,重点资助符合项目指南并具有前期基础及可行性的项目。

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院长叶玲介绍了“医学+材料中心”的最新进展,“医学+信息中心”的曾筱茜代中心主要负责人、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情况,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副院长黄进介绍了“医学+制造中心”的前期成果和下一步重点研发计划,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勇介绍了“医工结合转化应用服务平台”的基本情况。来自“三中心一平台”的科学家分享了各自推进医工融合项目的经验。“医学+制造中心”的应斌武教授分享了《“医学+制造”—让创新思维的触角伸得更远》、“医学+信息中心”的电子科技大学王国泰副教授分享了《基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疾病自动诊疗》、“医学+材料中心”的赵伟锋教授分享了《凝胶微球抗凝剂—体外抗凝新策略》、“医学+信息中心”的陈玉成教授分享了《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心脏健康管理系统研发》、“医学+制造中心”的胡文闯教授分享了《微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精准诊断领域的应用》等的推进情况。

李言荣首先对学校医工结合“三中心一平台”负责人的报告和5位教授的发言一一作了回应和肯定。他说,这次医工结合项目指南的发布表明,由医学牵头、工科积极参与、社会企业资源的大量汇入,不仅让医工结合在川大破了题,而且近半年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和空前的积极性,为此,他代表学校和王建国书记感谢大家的辛勤努力。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研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一个就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把生命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医学向前发展的每一小步都是人类健康向前迈进的一大步,所以全面推进医学与工科的交叉、尤其是医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既是国家所需、人民所急,也是当前川大自身发展所需,这既是学校建设高峰学科、全面提升医学科研实力和工科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未来医学港湾”专项的突破口。现在,学校的医科和工科都行动起来了,都在积极加入和推动医工融合,下一步我们要在不断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推进医工结合,要让医工结合成为川大一张新的名片。具体来说要继续支持由医学牵头,打破学科边界,让那些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的高水平医生与有实力、有想法、有办法的工科人才充分结合起来。当前搞好医工结合要注意三个转变:从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从论文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技术推动向需求牵引转变,研究医学真问题、解决医学真需求。现在,我们要以医工结合的具体项目和产品为抓手,让科研的成果不仅有用而且要管用,力争在国内走出一条川大模式的医工结合特色之路,这不仅对学校医科发展、同时也对新工科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信息来源:四川大学网站)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