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值燕山大学建校溯源105周年、独立办学65周年、扎根河北40周年之际,学校第五届校史文化节开幕式于9月12日上午在校史陈列馆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孙录印,党委副书记蔡星周和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老教师、校友、校史宣讲团师生、新生代表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逯宝峰主持。

开幕式合影
蔡星周在致辞中向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的全体档案、校史、校友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文化基因和精神动能。燕山大学的校史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史,是一部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的创业史,是一部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和加强校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心打造并持续深耕“校史陈列馆、校史宣讲团、校史文化节”三位一体“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新模式,为激发师生校友爱党报国荣校情怀、助力构建“多向锻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全体燕大人从校史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节拍,认真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决策部署,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蔡星周致开幕辞
今年暑期,国家档案局正式复函同意燕山大学数字档案室通过认定,达到“高水平数字档案室”标准。这一认定标志着学校在档案数字化建设领域迈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首批按新指标通过验收的高校之一。
孙录印宣读了燕山大学获批“高水平数字档案室”的国家档案局复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孙录印宣读国家档案局复函并宣布校史文化节开幕
建成“高水平数字档案室”是学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继续前行的新起点。为进一步促进档案工作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校特邀2021级MBA专业校友、衡水市档案馆馆长刘景秀出席开幕式,现场签署市校档案事业合作《民生类档案跨馆异地利用服务工作协议书》。

与衡水市档案馆签约
学校拥有一支阵容强大、覆盖全校、师生共建的校史宣讲团,累计300余人加入其中,完成千余场讲解任务,为校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由电气工程学院华长春教授团队倾力打造,承载着科技温度与校史情怀的智能“新伙伴”——讲解机器人闪亮登场,以科技之力赋能校史宣讲团,让燕大百年校史“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蔡星周为讲解机器人研发团队的陈健楠老师颁发《聘书》。

为讲解机器人研发团队颁发《聘书》
老教师代表、口述校史访谈嘉宾张静武老师为新聘的10位教师讲解员颁发《聘书》。

为教师讲解员颁发《聘书》
1991级宾馆管理专业校友,秦皇岛通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临榆学校董事长王光为表现优异、即将离任的10位校史宣讲团学生组织成员颁发《荣誉证书》。

为校史宣讲团学生组织成员颁发《荣誉证书》
校史宣讲团师生代表先后登台,分享他们对校史的感悟和对母校的情愫。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王常奇代表教师讲解员发言,回想入职之初参观校史陈列馆的场景,东重、燕大前辈们艰苦奋斗、为国铸器的动人场景和弦歌不辍、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让她深感震撼、倍受鼓舞。她表示,作为一名光荣的校史讲解员和英文宣讲队的指导教师,将自觉承担起学习校史、传播校史、传承校史的神圣职责,让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了解燕大历史、读懂燕大底蕴、领略燕大魅力,让百年校史的荣光薪火相传、光耀未来。

王常奇发言
文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黄慧方代表学生讲解员发言,分享自己与校史陈列馆的故事、在校史宣讲团的成长和对校史文化节的理解。她真切感受到每一场讲解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都是一次可感可知的提升、都是一次受益良多的洗礼。她号召广大学子积极踊跃参与校史文化节系列活动,接受前辈的言传与身教、感悟校史的底蕴和奥妙,向史而新、逐光而行,以实际行动赓续属于燕大和青春的故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黄慧方发言
校庆前夕,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10540名新生走进燕园,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校史陈列馆面向全体新“燕大人”特别企划了“写给四年后的自己”短信展示活动。来自不同学院的10位新生代表来到开幕式现场,分享了他们的目标、心愿、期许和祝福。

新生代表分享“写给四年后的自己”短信
(以上照片由继续教育学院伊春光,新闻中心魏欣宇、张紫云拍摄)
在激情飞扬、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孙录印宣布燕山大学第五届校史文化节开幕,将整个开幕仪式推向高潮。
燕山大学第五届校史文化节以“弦歌不辍青衿志,薪火相传砥砺行”为主题,由档案馆(校史馆)主办,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教师培训中心)、学生工作处、离退休党委、校友工作办公室、文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协办。校史文化节旨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全面展现、广泛传播、大力宣扬燕山大学校史文化,激励全体燕大人传承奋斗基因、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熔铸家国情怀,凝聚起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编辑 王艳)